2022年的寒假是我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假期,在轻松中体验充实,在充实中突破自我,毕业在即,让我有了乐观的心境,不惧风雨、静待花开。

这个寒假,作业布置颠覆了我的认知,阅读成了主要任务,学习有了一个新的模式——在线同步作业。各科老师每天早上利用钉钉平台布置好当天的微量作业,要求学生晚上十点前提交,再发布讲解视频。也就是将一个月的寒假作业,用日结的形式量化到每天,而且知识点被区域化和分类,带目的性地攻破,同时也有积累性和拓展性的学习,并且及时更正、反馈,使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把握。毋庸置疑,这是轻松且高效的学习,如果学生能够自律,那么就会受益良多。

由于这样布置作业及学习模式,我的寒假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——充实。

以往,我总是按老师提倡的,放假第一天就列好一个详尽的学习清单,但总是因为不够自律而荒废掉。可见,自律固然重要,但大部分的同学又不够自律,就需要他律了,比如我。寒暑假,很多同学跟我一样缺乏自律,拖延症严重,都会把作业堆砌在最后一段时间去写,我的体验感就是:没效果、后悔。今冬学校的作业日结和定时截止就很好地起到了他律的作用。整个寒假,为了每天按时交作业,我设了闹钟,改掉了放长假凌晨两点睡,上午十一点起的坏习惯。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任务,收获满满。

寒假的学习很贴合中考的要求,老师计划巩固的每一个知识点目的性都很强——尤其是理科。

所有学科里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英语。英语是我比较擅长的科目,但还是有一些瓶颈区。比如,词汇量过少,阅读面过窄……英文名著阅读是我没有尝试过的学习方法。以前也读过很多外国名家的作品,但都是有译文辅助,这次自己阅读纯英文名著是全新的体验。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去做,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难,反而意外的有趣。每次遇到不懂的生词我会去查,然后把一个词根的单词全都记到单词本上,打开放在显眼的位置,没事就看,轻松解决了我词汇量少的问题。每次作业不光是阅读,还结合听说,都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。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”,感谢老师的监督,让我终于能做到每天开口,语感方面有了很大提升。

理科的学习对我来说相对吃力。先说数学,数学寒假主要熟悉了一些大题类型典题,真的让我意识到了差距。每一道大题我因为思考不出来都要耗费一个多小时,幸好一天也就只有一道题而已。看到大家反映那么快,提交给老师的思路那么清晰,中途我一度怀疑自己,想要放弃学习,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。我先自己思考一个小时,尽量把前几小问想出来,实在不会再看解析,老师视频的讲解很详细,不只是简单地讲答案,还有解题思路,遇到同类问题该怎么办,我感觉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瞬间就通了。课后我再自己总结,剖析自己方法上的错误,找到根本的原因,记住这类题的解题思路,一道题等到两三天过后,再重做一遍。算是做到了突破自我吧。物理方面,作业内容涵盖了八年级知识,温故而知新,补上了我过去知识的遗漏,同时有大量的难度尝试,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最值问题,拓展了我的眼界,在连续几天的思考后也逐渐适应了各种题型,是寒假物理学习上的一大突破,因为以往碰到难题我都会以考试不会出为借口,直接放弃,以免伤脑筋。

语文学习,老师着重强调阅读理解,这也是我考试丢分的一大点。老师把文章分类区域化学习,好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步来。每天推送一篇美文阅读,加上几个思考的点,再提供思考的方法,我一般先思考,将自己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,然后再看老师提供的方法,再找出自己的错误或思维不完整的地方,听说二十一天的坚持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,我想养成好的思维习惯也应如此。近一个月时间,我随学随用,感觉到还是有效果的。不过语言方面的提升更注重日复一日的积累,虽然我的进步肉眼难见,但相信用这种学习方法,坚持下去肯定是会有收获的。

寒假已结束,我迎来了自己初中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。说实话,对于中考没必要过分的担心,享受好过程的人结果自然会回馈他。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引领,开启轻松高效的总复习模式,把初中三年的知识巩固扎实,再适当拓展,我相信有平时的科学磨剑,今年六月的试锋一定马到成功。

当然学习不是为了考试,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,而是为了提升自我,服务社会。成长之路漫长,学习之路的远方是星辰大海,我们只能永远在路上。学习路上知识花开花谢,馨香绵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