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飞来峰

  [宋]王安石

  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

  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

古诗文学习090:七年级下册,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

  注释

  ①选自《王荆文公诗笔注》卷四十八(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)。飞来峰,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,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,故又俗称“塔山”,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(今山东诸城)飞来。王安石(1021—1086),字介甫,号半山,江西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
  ②〔寻〕古代长度单位。八尺(一说七尺)为一寻。

  ③〔缘〕因为。

  译文

 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,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,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,登高望远心胸宽广。

  解说

  宋仁宗庆历七年(1047),王安石任鄞(yín)县(今浙江宁波)知县,三年后任满回临川(今江西抚州)老家探亲,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,写了这首诗。

  诗的第一句,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。古代八尺为寻,“千寻塔”,极言塔的高峻。第二句说,登飞来峰顶的高塔,在晨鸡报晓时分,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。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。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表面看是即景说理:“我”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,站得高看得远,浮云是遮挡不住“我”的视野的。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。“浮云”在古代诗歌中,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。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,以及实行变法,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,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,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,以及大无畏的精神。